中观四百论讲记(二十二)
离贪著欲财品 第七
丙二、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分三:一、教诫断有漏业之幻轮;二、明如何断之方便;三、明如是得断之果。
丁一、教诫断有漏业之幻轮分二:一、正明;二、余义观察生死边际。
正明,是直接阐明主要大意的意思。
戊一、正明
于此大苦海,毕竟无边际,
愚夫沉此中,云何不生畏。
颂文直解
轮回是有漏业的果,它的自性就像是苦的海洋。在这个大苦海中,是毕竟无有任何边际的。作为凡夫的你,沉溺在苦海之中,为什么不生起极为畏惧之心呢?
释义
此颂教诫应当思惟轮回之苦果,从而精进断除有漏业集。
轮回的大苦海中,任何一个角落,都充满着苦的味道。这从无始时来就是如此,从没有改变过。而且在这个苦的海洋中,还遍布着无明、我慢等等的毒蛇,以及邪见等的凶猛鲨鱼。海里涌动着老病死的巨浪,海水中的血泪越聚越多,悲咽哀嚎之声在四周此起彼伏。
虽然世间人们都希望生活更美好,希望能永远幸福快乐,但是轮回的真相就是如此,在轮回中,幸福快乐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。
大家想想,一个人掉落到江里、河里、水塘里,都会怕死而生起恐惧心的话,那掉落在深不见底、广不见边,到处都充满着凶险的轮回大苦海中,为什么不生畏惧呢?
所以,应该收起不切实际的幻想,不再在轮回中追求幸福,而选择逃离生死轮回苦海,这才是正确的、有智慧的选择。
设问:轮回虽然过患众多,但是年轻人对轮回还不至于需要产生畏惧吧?
答:
韶华适落后,复又现于前,
虽住此世间,现见如赛跑。
颂文直解
这一生的韶华青春刚过去,落到了老的后面,马上就面临死,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消失,而是以有漏业之力,复又现前了韶华青春,而没过多久,它又再一次落到老年的后面去了。因此,虽然人们希望青春长住,但是在此世间中,青春、老、死你追我赶,就像在赛跑一样。
释义
这个偈颂教诫大家思惟轮回生死无间断,而断除有漏的业集。
有的年轻人,虽然听到轮回是如此险恶,但总是心存侥幸,觉得自己还年轻,现在还很安乐,时间过得很慢,因此离死还远得很。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的话,你不妨在下课后去问问身边那些老人家们,问问他们时间过得到底是快还是慢,青春是否能够长住?
老年人能体会到时间其实过得很快,上了年纪的人,往往觉得自己昨天好像还年纪轻轻的,今天怎么一睁开眼就已经到了七八十岁了呢?这种迷茫,就是因为时间在飞速流逝,而分别心还停留在记忆中,没有进行如实的观察导致的。这就像坐在高铁上的人,记忆中还停留在刚刚出发的北京,但没过几个钟头,就已经要在上海下车了一样。
把眼光放远,从一生来观察,就会发现青春其实并不长,一下子就被老年追上了,而老年又马上会被死追上。而如果从更广阔的生死轮回来看,发现到了下辈子,青春又跑在前面了,然后老年又后来居上,再后来死又后来居上。这样观察后,可以发现时间真的是如白驹过隙,包括青春在内,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段会放慢脚步。因此,如果你以为自己年纪还轻,还可以喘口气,还有时间去散乱放逸的话,就要多想想圣天菩萨教给大家的这个形象的比喻,要知道在你的身后,老年正在快步追上来,快要追到你了。对于老年的道友,更要想到在你的后面,死已经快追到你了,留给你的可以积累资粮、求生西方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。
设问:世间人虽然都在前赴后继地去往后世,但这就是轮回的自性,死也就死了,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?
答:
汝于三有中,非能随愿往,
随他转无畏,岂成有慧者。
颂文直解
你在三有之中,一切都是被业控制的,根本不能随你自己的意愿,去往人天善趣等去处。自己的后世,明明完全是随业而转,但你对此还不畏惧,这岂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呢?
释义
此颂教诫思惟三有之中一切为业的自性,而断除有漏之业集。
认为众生快速地去往后世是轮回的自性,因此无动于衷的人,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在后世也能得到善趣人身。但是这样的人应该进一步知道,后世都是被业主宰着的,知道了这个真相后,他们肯定就会害怕起来。这就像一个隔岸观火的人,以为烧的是别人家的房子,因此一点也不着急,但是突然发现烧着的是自己的房子后,心态马上就变了,会立刻着急去救火。
后世被业所控制,而业又控制在自己手里,因此,有智慧的人,必定会战战兢兢。因为造了大恶,会形成堕入恶趣的引业;而造了小恶,则会形成感受各种违缘的满业。所以轮回并不是一个可以受用安乐的地方,而是一个需要一直谨慎小心的地方,因为稍有不慎,就为后世的痛苦埋下了种子。对于这样的轮回,有智慧的人,就应当厌离。
设问:虽然轮回有这么大的过患,应该厌离,但是今生还是可以享受快乐吧,到后世之后再作精进地修持。
答:
未来无边际,常时为异生,
如汝过去世,理应勿复尔。
颂文直解
如果今世不精进,那么在无有边际的未来,你也会一直成为具缚凡夫,就像在无始时来的过去世,你都一直是具缚凡夫,没有摄取实义,虚度了时光一样。为了使未来世不再虚度,你理应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度光阴,而要精进修持,断除有漏的业集。
释义
今生得到了人身,能够受用一些安乐。但是为了受用这点安乐,而把闻思修行往后拖的人,则是非常愚蠢的人。
为什么呢?首先,现在得到了人身,具备了暇满的条件,处在最好的修行时机,不好好利用的话,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,再要得到往往已经是久远劫之后了;其次,过去世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暇满人身,就是因为没有好好抓住机会闻思修行,而导致现在还在流转轮回,如果今世不去精进闻思修行,那么未来世也将一直流转轮回;第三,要论安乐,过去世曾经受用过各种人天安乐,连忉利天主、大梵天王等都曾经做过,但是时过境迁,到现在仍然还是一个具缚凡夫;第四,今世所剩时间已经不多,马上就要被老、死赶上了。
所以应当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,从现在做起,精进闻思修行,彻底断除有漏业集。尤其是对阿弥陀佛、西方净土生起信愿,在此生结束时,就能成功往生极乐世界,脱离轮回的苦海。
戊二、余义观察生死边际
设问:既然说“未来无边际”,那么愚痴众生的轮回是否有边际呢?如果是有边际的,那么众生不用修行,只要转世到了边际的那一世,就自然解脱了;如果是没有边际的,那么再多的修行,也都无法解脱轮回了。
答:
闻者所闻教,说者皆难得,
以是说生死,非有边无边。
颂文直解
未来世有没有边际,不能一概而论。因为具足暇满的闻法者,和所闻的四谛教义,以及说法者如来,都非常难以得到。如果这三种因都具足,就有希望证得涅槃,因此说生死轮回并非没有边际;而这三种要全都具足又非常困难,所以在未都具足时,就不能说轮回有边际。
释义
按胜义实相而言,一切万法无自性,包括轮回也是没有自性的,所以谈不上有边际或者无边际。按世俗现相而言,如果一个有情具有无明,那时就不可能有边际;而如果他已经具有了智慧,对于他来说,轮回就必定会有边际,将会在某一生中了脱生死轮回。
要产生智慧,需要具足以下三因,即闻法者、所闻之法,及说法之如来。
首先,闻法者需要具足暇满人身宝,但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,就如同盲龟值木一样非常少。而且在受到善知识的摄受、听闻了教法后,还需要根据所闻的内容进行如实的观察和领悟。说实在这点并不容易,众生因为迷乱习气重,喜欢凭自己的分别妄念进行盲目的、缺乏根据的判断,这就障碍了对法义的闻思修行。
其次,对于所闻之法而言,能听闻到佛法已经很难得,而能听到使自己获得证悟的佛法则是更加困难。
第三,导师佛陀已经出世。佛陀出世,是能听闻到佛法的前提。但是佛陀的出世,就像昙花久远劫才开放一次一样,非常稀少。
以上三种解脱轮回的因都具足后,才能使闻法者有解脱轮回的希望。但是这三种因缘,各自都非常难得,要能聚合在一起则更加难得。所以世尊在十四无记中,没有简单地承许轮回是有边际还是没有边际。
那么对于在座的学法者来说,这些难得的因很多人都已经具足。有些人也许觉得现在很容易就可以参加佛法的闻思修行,所以并不很珍惜。但是听了圣天菩萨这个偈颂的开示后,就能知道现在的学佛机会,其实是自己往昔多劫福德的累积和发愿的结果。因此应该好好珍惜,以殷重心来学修这些断除三有轮回的方便。尤其对于其中的易行道——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,更要知道它的难值难遇,而精进修持。
设问:既然自己已经具备了获证智慧的因缘,轮回就是有边际的了,所以不必要精进闻思修,后世也会解脱的吧?
答:
由于诸人类,多持不善品,
以是诸异生,多堕于恶趣。
颂文直解
这是非常难的。如果现在不精进闻思修行,后世再要获得暇满人身就很困难了。也就是说,因为人类多数行持不善业,因此大多数的异生,将必定堕于恶趣。这样连获得善趣的所依身也很难的话,又怎么谈得上解脱轮回呢?
释义
人类以无明障蔽,烦恼丛生,而且容易受恶知识的蒙骗,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,因此行持的多数都是不善业。大家想一想,自己每天所造的业中,善、恶、无记各占多少比重?就会发现圣天菩萨这里所说的一点不差。《地藏经》中就说:“南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”而善业微少,恶业众多,就会导致后世堕入恶趣,这样连暇满人身都得不到,怎么可能进行闻思修行,继续走在解脱道上呢?
因此观待于后世的去向和解脱的目标来说,现在大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不利的。如果大家能预见到自己在后世堕入到恶趣,遭受的种种难以承受的苦难,心态马上就会转变,会坐不住,很着急,就像头上着了火,不扑灭的话,头就会被烧烂一样。这个时候,肯定不会再说反正我的轮回是有边际的了,而可以放逸、散乱地过日子了。
丁二、明如何断之方便分二:一、断有漏不善业之方便;二、断有漏善业之方便。
漏是烦恼的异名,含有烦恼的事物,就叫有漏。离开了烦恼的出世间法,则都是无漏法。《涅槃经》中说“有漏法有二种:一因二果。有漏果者,是则名苦;有漏因者,是名为集。”集是“招聚”的意思,一切烦恼杂染及业杂染,都能招聚生死,所以都被称为集,都应该被断除。
有漏的业杂染,分为善业和不善业两种,下面就分别来断除。
戊一、断有漏不善业之方便分二:一、思惟后世苦异熟而断不善业;二、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。
人们因为不知道后世有异熟苦果,以及现世功用是没有意义的,所以会毫无忌惮地行持不善业。所以对这两方面进行如理思惟,作如实的观察修,就是断除不善业的方便。
己一、思惟后世苦异熟而断不善业
设问:对恶趣应该产生厌离,但是对善趣不必要产生厌离心吧?
答:
地上恶异熟,故意为损恼,
圣者观三有,等同备宰处。
难词释义
地上:指善趣。
颂文直解
那些已经转生为地上人天世界里的众生所造的罪恶之业,也将会在恶趣中成熟猛烈、无尽的异熟果,并在将来善趣中成熟为残疾等的异熟果,是故恶业之意纯粹为损恼。因此诸圣者观此三有,等同众生的屠宰场。
释义
恶趣应当厌离,善趣同样也应当厌离。因为善趣中的人类,“多持不善品”,因此将“多堕于恶趣”;而天人则只会享乐与入禅定,并没有消除烦恼与恶业种子,等他们善业消尽,也将多堕入恶趣。这样看来,虽然善趣苦苦相对较少,但其实是一个将要把众生送入到恶趣的地方,是会对众生带来严重损恼的地方,所以应该像恶趣一样远离。
大家知道,恶趣本来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宰场,尤其在地狱,众生被反复不断地屠杀,而善趣则是一个暂时可以喘口气,但是马上就等着要被屠杀的地方。所以圣者清楚地观察到,整个三有,无论善趣恶趣,都是一个恐怖的屠宰场,众生正从善趣源源不断地被恶业驱赶到恶趣,遭受屠杀,从恶趣好不容易出来后,又因为造了恶业,马上又源源不断地掉入到恶趣中去了。
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,就是因为众生无论在恶趣,还是在地上人天,都会造下各种恶业。正是这些恶业,不但使后世在恶趣中受猛烈的痛苦,即使随后以福德业转生为人后,又以剩下的恶业,成熟为残疾、丑陋、贫困等等的异熟果。所以就应当断除一切的不善业。如果还以放逸而行持恶业,则完全是愚痴而疯狂的行为了。
但是有很多世间人并没有对三有生起厌离之心,对他们圣天菩萨是这样教诫的:
若识不正住,世说为颠狂,
则住三有者,智谁说非狂。
颂文直解
如果一个人的心识不正常而住,世人会说他是颠狂者。同样,对于住于三有的有情,如果没有对三有产生厌离,智者有谁会说他们不是颠狂的呢?
释义
对于三有这个大屠宰场,众生却不思出离,而且还希望从中得到各种安乐,并且造下了各种不善业,这就是众生的颠倒之处。
要出离三有,大家首先要从出离今世做起。大家都来想一想这个问题:十年之后你希望得到什么?是舒服的工作?健康的身体?更大的房子?更好的车子?或者对于出家人来说,是更大的名声?更多的弟子?如果听到这些,现在你露出了满意的、会心的微笑,那么你要警觉啊,这说明你还对这个屠宰场抱有幻想,想把屠宰场改造成你生活的乐园,你自己想想,这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圣天菩萨所说的颠狂之人呢?
得了病就要及时治疗,如果得的是癌症等重病,那就更要全力以赴去治疗。而现在没有出离心,因而心不正常的人,得的是比癌症更为严重的颠狂症,这种病的危害是,在现世会空耗珍贵的暇满人身,在后世会把自己送入三恶趣中饱受折磨。所以大家如果确定自己患了颠狂症的话,要马上行动,用闻思修行来治疗,使自己的心正常起来,生起出离心,将精力用在断除三有,而不是去建设三有上。
设问:那么有什么对治颠狂的好的方便呢?
答:
现见行等苦,违时则消失,
以是具慧者,发心尽诸业。
颂文直解
可以现见到的是,如果行走、站立等累了,产生了苦苦,那么违弃(舍弃)这些事情,停下来,苦苦就消失了。因此,有智慧的人,只要发心来断尽导致轮回的一切有漏业,就能够脱离轮回,获得涅槃。
释义
要消除颠狂,就要从因上下手。在生活中可以明显见到的是,走路累了,不走就可以了;站累了,不站就可以了;要让车停下来,松开油门、踩下刹车就可以了。这些例子说明,要让苦果消失,只要把苦因断除,目的就达到了。
那么轮回的因是什么?直接使众生轮回的,是有漏业。因此要断除轮回,就要断除有漏业。如果不断有漏业,就会继续遭受轮回之苦。就像开车明明看到前面是悬崖了,嘴里喊着“糟了,有危险”,却不去踩刹车,或者反把油门当作刹车踩下去,那车只能直愣愣地冲下悬崖了。
那么要断除有漏业,要说简单,也很简单,就是你把有漏业放下不做就是了。也就是说,把沾染了贪嗔痴烦恼的业,都要放下、断除。
接下来圣天菩萨教诫未断有漏业的过患。
若时随一果,初因不可见,
一果见多因,谁能不生畏。
颂文直解
如果有漏业还没有断尽,此时就极为可畏。因为世上任何一个果,它的因可以无限地追溯下去,而不可能见到它的初因。既然一个果上可以见到那么多的因,那么可见轮回的苦果也是由无数个有漏业的因形成的,由此谁能对有漏业不生畏惧呢?因此,必须以畏惧之心,来断除有漏业。
释义
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事物,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因连续作用而导致的,而这样的因,可以无限地推求下去,找不到尽头。比如,早上吃的那顿饭,它牵涉到种子、泥土、阳光、空气、水、农民的种植、厨房用具、煤气等等许多因素。而种子,又是来源于上一次种植时的各个因素。而泥土乃至煤气,又来源于它们各自的因素。这样推求下去,可以发现牵涉到因素的数量越来越庞大,形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网。在这张网上随便找一个因,比如几千年前某个人在打猎,虽然当时他根本没想到会对几千年后某一顿饭产生作用,但这确实是这顿饭不可缺少的其中一个因素。
那么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轮回这个果,就会发现众生转生在轮回,正是由无数个转生轮回的有漏业因在驱使着的。就是说,现在大家做的任何一件事情,大到杀生或放生等,小到呼吸,只要没有生起出离心,都是在造后世轮回的有漏业,都是在产生推动后世轮回的力量。即使是善业,只要不是以出离心摄持在做,虽然能得生善趣,但还是在轮回之中,还是为堕入恶趣在作铺垫而已。这样看来,大家一天下来,已经为后世轮回,创造了多少的推动力量?而每天都在不停地创造,这个力量汇集起来,是多么地吓人?
《楞严经》中说:“因地不直,果招纡曲。”任何一个小小的有漏业的因,都可能会导致今后轮回中极大的痛苦。因此,只要你的心里还没有生起出离心,还在与烦恼相应,那就要知道所做的任何事情,都可能会促成将来某一世去感受地狱之苦。只有保持这样的畏惧之心,才能真正做到放下、断除有漏业。
在前一科里,圣天菩萨教导大家思惟不善业在后世的异熟果,认识到行持不善业会得不偿失,有着无穷无尽的后患,这样就会对不善业深恶痛绝,下决心去断除。那么接下来这一科里,从现世进行观察,指出通过不善业来利益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。
己二、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
既非一切果,决定能成办,
所办一定灭,为彼何自害。
颂文直解
既然此生中通过种种方便而作罪恶之业,首先不一定能获得住宅、物质等的一切果,即使获得了少许之果,最终也将必定灭尽,那为何还要为了这些物质去造下不善,损害自己呢?
释义
即使是善业,所做的事也不一定成功,成功了的,也注定要无常灭去,俗话也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这就说明了“所办一定灭”的道理。
那么对于不善业来说,就更加如此了。那些作不善业的人,在自己害人之心被发现后,即会被同伴抛弃,或者遭受对方报复等等,因此更少能达到目的。即使有侥幸成功的,也大多会在很短时间内耗散干净。有的大肆挥霍,马上又恢复贫穷;有的莫名其妙地遭遇各种横祸;有的即使不造恶业了,想能安安稳稳过日子,不料却生下了败家子,也使得积累的财富很快就会丧失殆尽。
因此,当以后准备要行不善业的时候,如果你能马上想起这个偈颂的教言,就会悬崖勒马,把那个想行不善业的心马上断除掉。
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说明世间的很多业是白费力气的。
业由功所造,作已无功灭,
虽如是而汝,于业不离染。
颂文直解
不仅如此,世间所作之业,首先需要花费极大的功用,而业作完之后,所成就的房屋等事物,又必定会无功用自然而灭。虽然如是,那你为何对于没有利益的所作之事,还不远离贪欲呢?
释义
人们作各种业,原因是因为觉得有利可图。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做完后,最后发现是白忙一场,那么谁也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。
而事实上,这就是世间事情的真相。比如说装修房子,总想装修得美观、牢固,能一直保持赏心悦目的效果,同时又要减少成本,因此要花费大量的心血,遇到做得不理想的地方,还要返工重做。但是房子装修好之后,没有一刹那停止过变化,墙壁在慢慢泛黄,家具在慢慢变旧,家用电器在慢慢老化,样式也在逐渐过时。过了十来年,就已经和起初的样子相去甚远,不能让人满意了,但是要重新装修的话,又花不起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,因此只能勉强继续使用下去。
装修房子是这样,世间其他的事情,也都可以以此类推。无论是有漏善业,还是不善业,都是白辛苦一场。如果想通了这个道理,大家对世间的有漏法就会兴味索然,再考虑到造作不善业,今后将会遭受恶趣的果报,所以就更加不会去造不善业了。
设问:那还是可以从事物中获得一些乐的吧?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作进一步深入的观察。
过去则无乐,未来亦非有,
现在亦行性,汝劳竟何为。
颂文直解
如果仔细观察的话,某一件事,首先纵然已经办成,然而对于受用者的识来说,过去的识已经灭去,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;而未来的识还没有产生,同样也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;对于现在的识来说,体性是行,当生即灭,不会安住,也无法获得乐。因此,你为什么以种种劳作,去行持罪恶之业呢?如是善加观察之后,应当精进于断除罪恶的方便。
释义
比如前面说装修房子的例子,有的人可能这样想,虽然这房子每天在老化,但是至少第一年看起来还是新的,可以如愿享受的吧。但是对于刹那动摇的识来说,无论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无法去感受这个房子,都无法从房子中获得真正的乐。因此房子的新与旧,都与识上的乐其实没有关系,甚至有没有装修,或者说有没有这个房子,对识上的乐来说,实际上也都没有丝毫关系。
这个道理大家要仔细观察,既然从境上一点乐也不可能感受到,那平时大家在衣食住行中的乐,是哪里产生的呢?这其实就是自己的幻觉,是愚痴的虚妄分别产生的,而不是从这些境中产生的。就像做梦的时候,大家可以感觉到很快乐、很幸福,梦里还以为是从各种境上得来的,但其实根本不是,纯粹是颠倒习气产生的执著而已。这样说来,世间的一切所作,就彻底是徒劳无益的了。知道了这个结果,就可以彻底放下对欲乐的追求,彻底地断除不善业。
这以上圣天菩萨教导了断除有漏不善业的方便。大家知道,不善业主要导致的是恶道的痛苦,而有漏的善业,虽然导致的是人天安乐,但是这是坏苦或行苦,还是必定会流落在轮回之中,所以也应该断除。
戊二、断有漏善业之方便分二:一、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;二、思惟几类善因果法。
己一、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
听了上面的教导,有人就有下面的疑问。
设问:虽然如是,恶业应该断除,但是为了增上生的安乐,所以善业还是应该行持的吧?
答:
智者畏天趣,亦等同地狱,
彼等于三有,难得不生畏。
颂文直解
欲求从三有轮回中出离的智者,对于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等同地狱一样的畏惧,对于其他的道就更加如此。因此,彼等智者对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惧。所以有漏的善业也应该断除。
释义
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,想要从三有轮回中解脱的智者,观察到了下面三个原因,因此对增上生的天趣,也产生了如同地狱一样的畏惧。
第一个原因是,贪欲之火炽盛。欲界众生,特别贪求五欲六尘,遇到悦意境的时候,贪欲就像火烧起来了一样,难以遏制。在欲界天,天人都忙着在受用各种的美食、美景、歌舞伎乐等等,停都停不下来。第二个原因是,天趣的自性就是有漏苦。天趣本来就是行苦所摄,并且受用的又是坏苦,因为在善业消尽之后,这些受用都将失去,所以并没有获得可以保障的、真正的安乐。第三个原因是,天人被愚痴控制,没有智慧。天人完全被悦意境迷住了,没有想到天福用尽后,就要堕入恶趣,也没有去为后世积累资粮,更不知道要出离这个有漏的生死轮回。
正因为这三个原因,所以天人没有能够增上智慧与福德,没有对后世或者解脱产生利益,没有能够减少后世恶趣的痛苦。所以对欲求出离生死轮回的智者来说,天人是完全处在一种愚痴、颠倒的状态,完全是在放逸、浪费时间。天趣尚且如此,而人间比天趣的福报要小很多,因此贪求人间的受用,那就更加愚痴、颠倒了。因此智者通过观察,就会发现三界都如火宅,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。因此仅仅为了能获得增上生的轮回安乐,而去造有漏善业,是自投罗网、自讨苦吃的行为,应该也像恶业一样断除。
这是欲求出离的智者对三有的观察,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揭示已经证悟的圣者所见到的三有真相。
若凡夫亦知,一切生死苦,
则于彼刹那,身心同毁灭。
颂文直解
如果凡夫也能如圣者所见到的那样,了知了一切生死轮回苦的真实相状,则在了知的那一刹那,身心将同时毁灭。
释义
圣者真实见到的轮回,是处处都被炽盛的火围绕着的苦难之地。如果我等凡夫也能像圣者一样如实了知的话,会害怕得不得了,马上就会被吓晕过去,苏醒过来后,就会发誓要拼尽全力,脱离这个险恶万分的轮回。这个时候,原先很难断除贪执的什么美女啊、爱情啊、名声啊、存款啊、汽车啊、别墅啊,这一切都不想再要了,也不敢再要了,而对佛法僧三宝的归依心,这时马上会变得很真实,很强烈。
《杂宝藏经》中生动地记录了导师佛陀当年让弟弟难陀见到地狱景象后的反应:佛又将难陀带到地狱,只见地狱中有许多烧开了的大锅,都在煮人,但是看到其中一口大锅,水烧开了,没有人在里面。难陀很奇怪,因此来问佛。佛对他说:“你自己去问吧。”难陀即去问狱卒:“其他的大锅都在煮罪人,这口锅为什么是空着呢?”狱卒回答说:“阎浮提内有如来的弟弟,名叫难陀,他以出家的功德,将生到天上,但是天寿命终后,就堕到这个地狱里,所以我们现在先把水烧开,等待他的到来。”难陀听了非常恐惧,害怕狱卒认出他后,当时就会把他留下来,于是马上喊道:“南无佛陀,唯愿佛陀马上把我带回阎浮提内。”佛对难陀说:“你是否还是好好持戒,修你的天福呢?”难陀回答说:“不用生天,唯愿我不堕此地狱。”佛于是为难陀说法,难陀七日之后,就获得了证悟,成为了阿罗汉。
难陀亲身体验了享乐的天趣与令人恐怖的地狱后,知道了天趣享乐的程度,根本比不上地狱悲惨的程度,所以他对轮回就彻底死了心,知道只有三宝才能拯救自己,所以心无旁骛,只修了七天就成就了。
难陀在没有发起出离心的时候,虽然严谨持戒,能得生天上,但是还是没能出离三界,还是不能避免今后堕入地狱。这对学佛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诫。大家现在如果也没有生起出离心,那么不管你是在严持戒律、在闻思修行、在弘法利生等等,得到的也只是人天福德,最终也还是要去地狱报到。
另外,也要知道,佛菩萨发誓不离轮回,并不是因为轮回有任何好处,恰恰是佛菩萨知道轮回完全就是一个火坑,而众生又不知道逃离这个火坑,所以佛菩萨才以大慈大悲,在这轮回中把众生一个个救度出去,这样,就更可以看到佛菩萨的伟大。
下面圣天菩萨专门指出,凡夫在善趣中容易堕落的原因。
有情无慢少,有慢则无悲,
从明至明者,故说极难得。
颂文直解
好不容易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中出生了,然而因为受用安乐,有情要不生慢心就很少。而生了傲慢的人,就不会有悲心,没有悲心,就会行于罪恶。因此,经中说能够从明至明者,极为难得。
释义
我等众生在恶趣中受苦,极为可怜,但是一旦众生脱离了恶趣,在善趣得到少许的安乐,比如出生在上等的种姓里,或者经过努力后,积累了财富,获得了名声等等,就容易产生傲慢,并且因为傲慢,就会为富不仁。比如遇到比自己差的人,他会产生优越感,瞧不起他们;但是遇到与自己相等的人,会与他较劲;遇上超过自己的人,就会生起羡慕或嫉妒。所以有傲慢的人,对谁都不会有悲心,因此就容易造下不善业。即使他做布施,也是为了显示他的富有,获得心理上的满足,而并不是真的是以慈悲心帮助别人。
为什么说“有情无慢少”呢?首先是因为心里有我执,对你、我、他分别得很清楚;其次就是心里缺乏出离心,反而把世间福报作为最清净美好的东西,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。所以当他一旦拥有了福报,就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,已经获得了成功,他的自我就会膨胀起来了。
因此对于一个没有生起出离心的凡夫来说,没有福报的时候显得很可怜,但是有了福报后,又显得很可悲。众生就不断地重复着在善趣造业,然后堕入到恶趣,等业消得差不多了,就又回到善趣造业,然后就又堕入恶趣,这样的轮回。众生要能“从明至明”,就需要转变观念,去除傲慢。当然,真正的“明”是出离生死轮回,这就不但要去除傲慢,更需要断除我执了。
己二、思惟几类善因果法
设问:那么,通过修持佛法,来获得悦意境之果,是否应理呢?
答:
弃舍此境已,要求得境界,
如是颠倒法,何因许为正。
颂文直解
舍弃掉贪欲之境之后,却又想通过严谨持戒等方便,求得后世更大的贪欲之境,对于这样的颠倒做法,能以何因承许为是无颠倒而正的呢?
释义
对五欲六尘还有贪著,没有生起出离心的人,即使他在闻思修行,也只是在为了求得轮回的圆满,这就与闻思修行的宗旨完全相反了。
比如像现在学院里,天寒地冻,闻思修行要克服不少的困难。但是如果你还没有生起出离心,对解脱不向往,心里还是在盘算着名闻利养的话,那么即使表面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即使是和僧众在一起在闻思修行,也不会有多少殊胜的功德。
怎么理解偈颂里说的颠倒的做法和正的做法呢?比如说东边有名闻利养,西边则有解脱,那么追求名闻利养的心,就是朝东边走的发心,这是凡夫俱生就有的,而追求解脱的心,就是朝西边走的决心,这是凡夫需要反复闻思修才能生起。这两条道是完全背道而驰的,往东走,就是颠倒的,而往西走,才是正的。
闻思修行,则好比是走路。没有生起出离心,心里自然就有俱生的对名闻利养的贪欲,这时的闻思修行,有意无意地就是在为追求名闻利养而用功,所以闻思修行首先的目标是要培养出离心。就像本来是要向西边的解脱走的,但是脸朝着东方,方向没改过来,那么不管走多久,都还是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。
所以修行首先就需要在心里转变观念,培养出离生死轮回的心。这是最重要的,是出世间修行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。
设问:那么,又应该如何看待福德之果呢?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分析。
答:
福果为财富,常须防护他,
若常防他者,如何为我所。
颂文直解
布施等福德的果是财富,而财富需要防护怨敌、盗贼等的破坏。对于恒常需要防护的东西,如何可称为是我所的受用呢?
释义
对福德之果也不应该贪著。就像《增广贤文》中说的:“良田万顷,日食一升;广厦千间,夜眠八尺。”这些有漏善果,除了日常使用需要之外,余下的财产,自己只是替别人、替社会暂时保管而已,实际并不为自己拥有。到了明天,这些财产有可能已经部分,甚至全部失去了。因为钱放在家里可能会被偷走,存到银行,遇到通货膨胀就会贬值,投入到股市呢,遇到股市下挫就会血本无归。房屋以及其他的财产也是一样,有可能被他人眼红算计,也可能遭受火灾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。还有,一旦死主出现了,那么自己连这点保管的权力也没有了,会迅速被子女等等的人分走。
所以智者不会去积累钱财,就像《论语》中孔子赞叹颜回那样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作为修行人,就应该这样安贫乐道,这样就会没有障碍,没有违缘,很顺利、很快地进步,获得解脱道的种种功德。
设问:虽然如上所说,布施等有漏善法是颠倒的做法,但还是应当随世间共同承许的规律行持吧?
答:
世间诸规律,随彼行名法,
是故较于法,世间力尤强。
颂文直解
连有漏的善法都要舍弃,世间的做法就更不需要遵守了。所谓的世间规律,比如红白喜事的操办等等,在不同的地方,不同的时代,都各不相同。而世间的做法,就是根据这些规律而行持的。因此,相比于世间做法来说,形成它的世间力量要更强大。所以对世间做法并不应该恭敬。
释义
有的人虽然在因果道理上已经获得了正见,知道了有漏善法并不值得追求。但是他们又觉得按照世间的做法,也是要行持布施等有漏善法,那么是否还是应该去做呢?
这个偈颂,说明世间的做法是源自于世间的规律,但是世间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是随着时代、地区的变化而变化的。二十年前与现在就不一样,各个地区也各不相同。它不像佛法中揭示的因果等的规律,佛法中的规律,在世间中才是确定不变的,必须遵循的。正因为世间规律没有一个标准,所以说世间的做法也并不值得遵循。
因此,虽然很多人都在行持有漏善法,但是你还是应该生起出离心,放弃有漏的善法,精进修持解脱道。
设问:虽然如是,但是为了获得后世圆满境上的安乐之果,而作善业,是否合理呢?
答:
境由善可爱,彼境亦为恶,
舍彼成吉祥,修彼复何为。
难词释义
恶:此处是不好的意思。
颂文直解
色声香味触诸尘境,通过行善,而会变得可爱、悦意。但是对于求解脱者来说,这些悦意境,却是所应断除的不好对境。只有舍弃这些悦意境,才能获得吉祥。这样的话,为何还要将尘境变成悦意呢?
释义
世间人觉得安乐是从悦意境中获得的,所以努力工作、赚钱,然后去购买房子、汽车,购买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具,这样大家就以为可以获得安乐、幸福了。当人们懂得了善恶因果的道理,知道通过布施、持戒、放生、念经等方便,可以获得房子、汽车等的悦意境,就不断地做这些佛事,希望能够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。
但是如果深入观察,可以发现这些悦意境,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原因是:一、受用这些悦意境,是散乱、放逸等无义之根;二、能产生贪,继而又增长嗔,所以滋养了烦恼;三、恒时受无常、苦等的影响,无法如愿受用。这样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好处,完全不像凡夫所期望的那样美好。所以智者在观察后,对这些悦意境是很厌恶的,就像世间人走入一间沾染了不净粪的房子一样,马上就想退出来,离得越远越好。
现在一些学佛的人,通过闻思后,知道了不应去贪著五欲六尘,但是为什么不应贪著的原因,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,所以心里还没有放下,还相当的留恋。这样的人,修行是无法获得进步的。而圣天菩萨这一科里深刻的分析,能有效地帮助大家提高认识,断除对有漏善法的贪著和种种的追求,所以大家应该反复研读,在研读中,用正法来剖析自己,这样就能获得巨大的加持。
备注:点击下方‘阅读原文’可观看对应《中观四百论》36、37讲记视频↓↓